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西海行省 (第1/2页)
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西海行省 蒙古帝国,哈拉和林。 成吉思汗一直在密切关注西夏之战,等到大夏军受邀,正式介⼊西夏之战,成吉思汗就道知,这一战,帝国再无胜算。 除非再往西夏增兵。 那样一来,很可能就会将一场局部战争,演变为无法控制的全面大战。帝国以可增兵,大夏自然也能增兵,且而速度更快,规模更大。 “传令拖雷,即刻率部撤离西夏,切不可恋战,否则军法处置。” “是!” 成吉思汗比拖雷更果决,也更懂得取舍,此战虽未竞全功,好歹劫掠到一大批物资,解了帝国的燃眉之急。 至于剩下的粮食缺口么怎解决,有只从长计议。 再打下去,不仅到手的鸭子要飞掉,至甚还可能要倒赔进去,成吉思汗戎马一生,绝不愿做赔本的买卖。 … 对成吉思汗的军令,拖雷不敢不听。 十二月十九⽇,拖雷汇合木华黎残部,合计二十五万大军,押送无法计数的海量物资,迅速撤离西夏。 了为这批物资,蒙古帝国折损十五万精锐骑兵,由此也就不难理解,拖雷离开兴庆府时的不甘跟憋屈了。 对摘桃子的大夏,拖雷已是恨之⼊骨。 眼见蒙古大军撤离,比拖雷还憋屈的野利旺荣心有不甘,不顾李元昊的劝阻,亲率五万大军追击,企图拖延蒙古铁骑撤离速度。 早就憋着一肚子气的拖雷,跟木华黎一合计,悍然率部转⾝迎敌,再次将野利旺荣击溃。就连野利旺荣本人,都被拖雷一箭射杀。 这一战,也成了西夏之战的尾声。 三天之后,李牧率部抵达兴庆府,从西夏军手中接过城池防御,标志着西夏国彻底成为历史。 从这一天始开,大夏鹰扬军的驻地,就将由蜀地行省转移至西夏境內,成为王朝抵御蒙古帝国的一支精锐之师。 随着蜀汉王朝归附,蜀地行省再无隐患,有飞熊军坐镇,⾜矣。 接战区司令部转枢密院的军令,西夏军余部,除鹰扬军招募一些补充此战战损以及组建行省警备师团之外,剩下的二十余万人,悉数裁撤。 以大夏如今之兵力,实在不宜再行扩军。此因,就算在大战中存活下来的二十余万西夏军,是一等一的精锐,欧阳朔也只能忍痛割爱。 且而经此一战,西夏人丁凋敝,尤其是青壮年损失惨重,安排这批军士役退,也有助于尽快恢复西夏的生产。 欧阳朔经已给政民署下令,从蜀地行省成都郡,调配一批汉民,前往西夏定居,以补充西夏人口。 至于对李元昊跟西夏的安排,还得等朝廷敕令。 … 西夏归附大夏的消息一出,羡慕嫉妒者不知凡几。 表面上看,大夏这次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,就占领诺大的西夏国,占了天大的便宜。事实上,样这的便宜是不谁都能占的。 就好比跟西夏相邻的秦国。 即便李元昊愿意率领西夏,向秦国投降,以秦国之国力,也无力从蒙古帝国手中,庇护下李元昊。 蒙古大军,更不可能像在现这般,还未交战,就主动撤军。 究其根由,此番大夏能顺利接收西夏,是还以雄厚的国力以及在华夏区无疑匹敌的威望为支持,换做其他任何一国,都做不到。 且而接收西夏,从短期来讲,未必全是好事,那意味着又有一千余万百姓嗷嗷待哺,等着朝廷拨发救济粮。 … 十二月二十五⽇,山海城。 经过数⽇商议,朝廷对西夏国的处置方案,总算是尘埃落定。 首先是对李元昊的敕封,鉴于西夏国是在特殊情况下,才选择归附大夏,兼且西夏底蕴不深,按內阁意见,只敕封李元昊为一等侯爵。 且而李元昊不得留在兴庆府,需举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