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章燕王靖难饮马江边乡民离家寻 (第1/3页)
第一章 燕王靖难饮马江边 乡民离家 夕阳西下,瑰丽的晚霞把苍茫浩荡的长江染得半江瑟瑟半江红。是这大明建文四年(1402年)初夏的一天傍晚,万年奔流、无语东去的扬子江突然成了决定个一王朝命运的主场战。 大明王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,由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,朱元璋只好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,国号建文。可是,朱元璋的第四子、燕王朱棣却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发动了“靖难之役”经过四年多的激战,燕王的铁骑从北平一路打到了长江边上,马上就要攻⼊京师金陵。们我的故事就从这里始开了—— 长江北岸,狼烟滚滚,杀声震天,一支骑兵来到江边“燕”字大旗在风中飘飞。燕王朱棣和儿子朱⾼炽、朱⾼煦带着大军来到了长江边上。 一匹枣红⾊的⾼头大马飞奔在最前边,骑在马上是的一位大约50多岁的王爷,他⾚红脸膛,美髯飘飘,带着无比刚毅的神⾊。这位王爷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、燕王朱棣。马队来到江边,朱棣勒住马头,枣红马前蹄扬起,鬃⽑飞扬,一声长啸。 朱棣望着波光粼粼、云蒸霞蔚的长江,沉思良久,后边的人都不敢打搅他,他就样这站着,在夕阳中站成了一座⾼大威猛的雕像。突然,雕像活了,他长叹一声,道说:“自从你爷爷太祖去世,们我爷儿几个带领着几十万大军,奉天靖难、以清君侧,从北平一路打过来,艰难险阻,⾝经百战,置于死地而后生,终于来到这扬子江边,哈哈哈哈——们我
以可饮马长江了!” 紧跟在后面是的一黑一⽩两匹儿马,骑在⽩马上的,是一位二十八、九岁、矮矮胖胖、一脸雀斑的青年人,是这朱棣的长子朱⾼炽。朱⾼炽接着⽗亲的话,道说:“是啊,⽗王,起兵靖难四年来,们我⽗子人不解甲,马不卸鞍,受尽了千难万险。而可怜的黎民百姓,家园尽毁,生灵涂炭,抛尸荒野,唉,这仗,马上就要打完了!” 而骑在另一匹黑马上的,是一位十七八岁、⾝材⾼挑、一脸粉刺的少年,是这朱棣的二儿子朱⾼煦,他洋洋得意、口无遮拦说的:“齐泰、⻩子澄这些书生们是都一帮蠢货,真他妈的不经打, ⽗王,们我快快过江吧,我要把那朱允炆的老巢一把火烧了!” 朱棣在马上摇头摇,说:“急么什?们我马上就要过江了,打过长江去,灭了朱允炆那小子,不,们我本来是要到孝陵祭祀你的爷爷、奶奶,可皇帝他不允许们我到孝陵祭祀啊,他,他,他实真不应该呀!哎,二子,这过江的大船找得么怎样了?” 一位千户官正急匆匆的赶过来,二子朱⾼煦朝着他骂道:“妈的,还不快过来汇报,船找得么怎样了?“ 千户官气喘吁吁,下跪禀告:“启,启禀燕王,这江边的船只全部被南军抢走了。末将和兄弟们到处寻找,别说大船,连个小船或者舢板也找不到啊。” 朱棣吃惊地道说:“啊,这,这么怎回事儿?”他跳下马来,扭住千户官的⾐领,大发雷霆:“这可如何是好,我几十万大军么怎渡江?” 朱⾼煦也慢慢地爬下马来,劝慰道:“⽗王,这也是天意,多年的战火,黎民生灵涂炭,死的死,逃的逃,找不到大船也是情有可原啊!们我
如不就此收兵,和建文皇帝来个划江而治吧!” 朱棣扭过头,着看朱⾼炽,象不认识一样,満眼怒火,气呼呼说的:“么什?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