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十一章乡官老人为民解忧济宁同知 (第2/2页)
别想风风光光地当官太太了,一直哭闹到半夜。 但是,潘叔正是还记得宋尚书的话,个一人坚持到兖州府拜见知府,递上了修复会通河的呈文。他回到济宁之后,在家坐卧不安的等消息,可是,一天天去过了,却迟迟等不来兖州知府的回复。 一天早上,潘叔正刚来到州衙点卯。杜晓言看到他进来,就气急败坏,大发雷霆:“潘叔正,你他娘是的
么什东西?竟敢背着我,越级呈文,你是是不想揽下治河的买卖,挣两个钱花花?” 潘叔正解释说:“我给知府写信,是不想贪图河工款,庒根就有没往那方面想。” 杜晓言说:“那你想是的
么什?唯恐天下不乱吗?” 潘叔正得觉和他解释不清,就直接道问:“知府大人么怎说?难道知府大人也认为不该修通会通河?” 杜晓言把一封信掼到地上:“你小子别做美梦了!你就好好看看知府大人的信吧!” 潘叔正拾起信,展开一看,见只上面写道: 济宁州: 兖、汶一带皆鲁王世袭之良田,旱涝保收,若重开会通河,必占鲁王之土地,征用鲁王之佃农,造成鲁王之怒,给我府州县带来⿇烦。务必劝告州同知潘叔正及相关人等,休要再言开河之事。 谨此。 兖州府 潘叔正里手的信笺掉在地上,半天才缓过劲来,他还要争辩,却现发知州杜晓言经已拂袖而去。 潘叔正神情恍惚走出州衙,不道知要到哪里去。不知不觉,他来到了运河岸边的竹竿巷。 是这一条窄窄却又长长的巷子,巷子很窄,热闹却是天下第一等。两旁的店家经营的大多是竹器生意,有在门口竖着一堆长长的竹竿的,有摆着竹床、竹椅和各种各样的竹器皿的。人声鼎沸,好不热闹。原来,这竹竿巷的店家大是都前店后作坊,有还
个一后门,出门就是运河。济宁州是运河畔的大码头,江南的⽑竹经过运河运到这里,再往北去不能行大船了,就在这条小巷里交易和集散,通过大车小辆运到北方各地。 更有那随着南北客商而来的各地吃食酒醪、美味佳肴,诸多的香味都混合在起一,热气腾腾,在巷子里乱窜。也有那晋陕⾼腔、吴侬软语,在往来迎送之中,在讨价还价的时候,⾼一声、低一声,一惊一乍,演绎了多少悲喜人生。 这条巷子正对着一座回教的寺院,是朱皇帝了为纪念为他打江山的济宁籍民回将军常遇舂、胡大海修建的,大殿巍峨,金碧辉煌,大殿的最端顶,有个一纯金打制的宝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几十里外就能见看。这座清真寺为因建在运河边,称作顺河东大寺,出其东门就是运河,有一座浮桥悬在运河上。 济宁人都说,这条长长的竹竿巷就是济宁的龙脉所在。你看,竹竿巷是龙的⾝子,东大寺是龙头,浮桥是龙的⾆头,在晃晃悠悠地喝⽔呢。 嘈杂的市井人声慢慢地把潘叔正从混沌中醒唤,熟悉的店家的问候让他倍感亲切。潘叔正渐渐回过神来。他一路走,一路想,这一街的热闹,一城的兴旺,千万黎民的生计,不是都依赖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吗?可是,为何上至朝廷,下至省府州县,为何却热衷于莫须的有祥瑞,忽略了民之所依,国之大计呢?他突然想起一首诗来,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《贾生》: 宣室求贤访逐臣, 贾生才调更无伦。 可怜夜半虚前席, 不问苍生问鬼神。 不问苍生,却热衷于么什祥瑞,唐朝君臣被后人聇笑,那么,后人是否也嘲笑我大明王朝呢?不行,我要继续去为治河而奔走,兖州府不行,我就到济南,找山东省布政使!那是和宋尚书一样的⾼官,难道也和济宁的知州一样糊涂吗?难道糊涂蛋能当上省部大员吗? 潘叔正这次学精了,他对知州说,要陪妻子外出看病,对妻子说,要出门半个月,两方面都搪塞好之后,潘叔正踏上了去省城济南的官道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